電力電纜作為城市電網的“地下血脈”,承載著電能傳輸與分配的重任。其運行可靠性直接關系到社會生產、生活用電的穩定與安全。然而,由于長期運行于復雜的地下環境中,電纜難免因絕緣老化、機械損傷、外部腐蝕等原因發生故障??焖?、精準地查找并定位故障點,是電力系統運維工作中一項至關重要且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本文將系統探討電纜故障的類型、現代檢測方法與定位技術。
了解故障類型是選擇正確檢測方法的前提。電纜故障可根據其性質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低阻故障與高阻故障:這是最常見的分類方式。
低阻故障:故障點電阻較低(通常小于10倍電纜特性阻抗),如金屬性短路(電阻為零或接近零)。這類故障相對容易檢測。
高阻故障:故障點電阻較高(可達兆歐級以上),通常由絕緣老化、受潮等原因引起,在低電壓下表現出高絕緣電阻,但在高電壓運行時絕緣擊穿。這類故障隱蔽性強,檢測難度大。
開路故障:電纜導體一相或多相斷開,故障點電阻無窮大。雖然電纜無法送電,但絕緣可能并未損壞。
閃絡性故障:絕緣在某些條件下(如高壓沖擊)瞬間擊穿,但擊穿通道隨后又恢復絕緣。這種故障間歇性發生,非常不穩定,定位極為困難。
現代電纜故障定位通常遵循一個系統的流程,可概括為“診斷”、“測距”和“定點”三步。
第一步:故障診斷與性質判斷
首先,需要使用絕緣電阻測試儀(兆歐表) 和萬用表對故障電纜進行初步測試,測量各相導體對地及相間的絕緣電阻和導體通斷情況,以此判斷故障屬于低阻、高阻還是開路,從而為下一步選擇正確的測試方法奠定基礎。
第二步:故障測距(粗測)
此步驟旨在確定故障點離測試端的大致距離。主流技術包括:
電橋法:傳統方法,適用于低阻和開路故障。通過惠斯通電橋原理,比較故障相與完好相的電阻差異來計算距離。精度較高,但對高阻故障無能為力。
低壓脈沖法:向電纜注入一個低壓脈沖,通過觀察脈沖在故障點(阻抗不匹配點)反射回來的波形,計算發射脈沖與反射脈沖的時間差,根據波速即可算出距離。此法對開路、低阻故障效果良好。
沖擊高壓閃絡法(沖閃法):這是定位高阻和閃絡性故障的核心技術。通過高壓脈沖發生器向故障電纜施加沖擊高壓,迫使高阻故障點瞬間擊穿放電,形成瞬間短路。該方法通常與以下兩種測距技術聯用:
電弧反射法(ARM):故障點擊穿產生的短路電弧會模擬一個低阻點,引發脈沖反射,通過分析反射波形進行測距。
二次脈沖法(SDC):當今常用的方法。它首先用一個高壓脈沖擊穿故障點,隨后立即注入一個低壓測量脈沖。該低壓脈沖在已電離的故障點(表現為低阻)會發生反射。儀器將擊穿后的波形與擊穿前的波形進行比對,波形分歧點即對應故障點位置,非常直觀、精準。
第三步:精確定點(路徑確認與精準定位)
測距給出了一個大概的距離,但電纜通常埋于地下,必須找到精確的垂直接地點。此環節需要聲磁同步等技術。
聲磁同步定點法:在采用“沖閃法”使故障點周期性放電的同時,使用聲磁同步定點儀。放電會產生兩聲學信號(巨大的“啪、啪”聲)和電磁信號。定點儀通過探頭捕捉地表振動聲音和電磁信號,并確保只有同時接收到聲、磁信號的點的聲音才是有效的故障點聲音。操作人員通過耳機聆聽和儀器屏幕顯示,在地面上沿著電纜路徑尋找聲音最大、并且與電磁信號同步的點,其正下方即為故障點。
電纜路徑識別:如果電纜敷設路徑不明,還需要先用路徑儀發射特定頻率的信號,用接收機在地面上探測,以精確繪制出電纜的埋設走向,為定點工作提供依據。
隨著技術的發展,電纜故障定位正朝著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演進:
集成化與自動化:現代測試儀器多將高壓發生器、測距系統和定點儀集成于一套系統,操作更簡便,自動化程度更高。
行波法:利用故障產生的暫態行波信號進行測距,特別適用于長距離電纜和復雜網絡。
智能化診斷: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電纜的在線監測數據進行分析,預測絕緣老化趨勢,實現故障預警,從“事后搶修”向“事前預防”轉變。
電力電纜故障定位是理論性與實踐性高度結合的技術。從最初的初步診斷,到現代的二次脈沖法與聲磁同步定點技術,一套成熟、科學的流程大大提升了定位的效率和準確性,最大限度減少了故障停電時間和開挖修復成本。熟練掌握這些技術,對于保障電力系統這顆“城市心臟”的持續、強勁跳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024464426
加盟熱線: 15024464426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