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備型液相色譜(PLC)與分析型液相色譜(HPLC)雖同屬液相色譜技術,核心分離原理一致(基于溶質在固定相和流動相的分配系數差異),但二者的設計目標、技術參數、硬件配置及應用場景存在本質區別 —— 前者以 “獲取足量高純度目標物” 為核心,后者以 “精準分析樣品組成與含量” 為核心。以下從 8 個關鍵維度展開詳細對比:
一、核心目標:制備 vs 分析
這是兩類技術最根本的差異,直接決定了后續所有設計與參數的不同:
分析型 HPLC:核心目標是定性與定量。即通過色譜峰的保留時間(定性,識別組分種類)、峰面積 / 峰高(定量,計算組分含量),快速、準確地分析樣品的組成的復雜程度與各組分占比,不關注 “獲取實際物質”。
示例:檢測藥品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是否符合標準、分析食品中農藥殘留的種類與濃度。
制備型液相色譜(PLC):核心目標是分離與純化。即從復雜混合物中分離出目標組分,并收集得到足量(毫克級至噸級)、高純度(通常≥95%)的實物樣品,不關注 “精確計算含量”。
示例:從植物提取物中純化毫克級的活性黃酮(用于藥理研究)、工業化生產千克級的高純度抗生素原料藥。
二、關鍵技術參數對比
兩類技術的核心參數差異,均圍繞 “負載量” 與 “分離效率” 的優先級權衡展開(分析型優先效率,制備型優先負載):
1. 樣品負載量
分析型 HPLC
微量級:進樣體積通常為1-50 μL,樣品中目標組分含量為μg 級甚至 ng 級(僅需滿足檢測需求)。
制備型液相色譜(PLC)
大量級:進樣體積為1 mL - 數 L,目標組分產量為mg 級 - 噸級(需滿足后續實驗或生產需求)。
2. 色譜柱規格
分析型 HPLC
- 內徑(ID):小(2-4.6 mm)
- 柱長:短(10-25 cm)
- 柱體積:?。ㄍǔ?< 10 mL)
制備型液相色譜(PLC)
- 內徑(ID):大(半制備柱 10-20 mm,制備柱 20-50 mm,工業柱 > 50 mm)
- 柱長:較長(25-50 cm,部分工業柱可調節柱床高度)
- 柱體積:大(半制備柱 > 20 mL,工業柱可達數升至數百升)
3. 固定相粒徑
分析型 HPLC
細粒徑(3-5 μm):細粒徑可增加固定相表面積,提高塔板數(分離效率),實現復雜組分的快速分離。
制備型液相色譜(PLC)
粗粒徑(5-20 μm):粗粒徑可降低柱壓(適配高流速與大負載),同時提高樣品承載能力;若需更高效率,可通過延長柱長彌補。
4. 流動相流速
分析型 HPLC
低流速(0.1-2 mL/min):匹配小柱體積,避免流速過快導致峰形擴散,保證檢測靈敏度。
制備型液相色譜(PLC)
高流速(10-1000 mL/min):匹配大柱體積,縮短單次分離時間(提升制備效率),工業級設備需多泵并聯實現高流速。
5. 分離效率(塔板數)
分析型 HPLC
高(通常 > 10,000 塊 /m):追求 “快速、高效分離”,需清晰分辨相鄰峰(如藥物與微量雜質),塔板數越高,峰形越窄、分離度越好。
制備型液相色譜(PLC)
中等(通常 3,000-8,000 塊 /m):優先保證 “高負載與高回收率”,無需很高的分離效率;若目標物與雜質難分離,可通過優化梯度或延長柱長提升分離度。
三、核心硬件組件差異
兩類技術的硬件設計均服務于核心目標,關鍵組件(泵、進樣器、檢測器、收集系統)存在顯著區別:
1. 輸液系統(泵)
分析型 HPLC:強調 “高靈敏度與梯度精度”。多為二元 / 四元高壓梯度泵,可精準控制流動相比例,適配細粒徑柱的高壓需求(最高壓力可達 600 bar),保證微量組分的峰形對稱。
制備型液相色譜(PLC):強調 “高流量穩定性與寬范圍適配”。多為大流量高壓泵(或多泵并聯),流速穩定性誤差需 < 1%(避免峰形擴散影響收集),最高壓力通常 < 400 bar(適配粗粒徑柱),可覆蓋 10-1000 mL/min 的寬流速范圍。
2. 進樣系統
分析型 HPLC:核心是 “微量、精準進樣”。常用手動進樣閥(進樣體積 5-20 μL)或自動進樣器(進樣體積 1-100 μL),進樣重復性誤差小于0.5%,確保定量分析的準確性。
制備型液相色譜(PLC):核心是 “大量、無歧視進樣”。常用大體積手動進樣閥(1-50 mL)或制備級自動進樣器(進樣體積 1 mL - 數 L),需避免樣品在進樣過程中 “分布不均”(導致峰形拖尾),進樣重復性誤差 < 2% 即可(無需分析級精度)。
3. 檢測系統
分析型 HPLC:追求 “高靈敏度與多維度定性”。常用檢測器包括:
紫外 - 可見檢測器(UV-VIS):靈敏度達 ng 級,可檢測微量雜質;
質譜檢測器(MS):可通過分子離子峰精準定性(識別未知組分);
熒光檢測器(FLD):靈敏度達 pg 級,適用于痕量組分檢測。
制備型液相色譜(PLC):追求 “高穩定性與可靠觸發”。不需要很高的靈敏度,但需避免信號漂移導致目標峰誤判,常用檢測器:
紫外 - 可見檢測器(UV-VIS):最主流,僅需監測目標峰的 “起點 - 頂點 - 終點”,無需微量檢測;
示差折光檢測器(RID):適用于無紫外吸收的組分(如糖類),需嚴格控溫(避免溫度波動影響信號);
蒸發光散射檢測器(ELSD):適用于無紫外吸收的熱穩定組分(如脂質)。
4. 餾分收集系統(核心差異組件)
分析型 HPLC:無餾分收集系統。僅需記錄檢測器信號(形成色譜圖),無需收集實際組分,樣品最終進入廢液瓶。
制備型液相色譜(PLC):餾分收集系統是核心組件。需根據檢測器信號(如 UV 峰的閾值)自動 / 手動截取目標峰,排除雜質峰,收集容器從實驗室級的離心管(mL 級)到工業級的儲罐(m3 級),部分系統可實現 “峰切割”(僅收集峰形中純度最高的部分)。
四、應用場景與后續處理差異
1. 應用場景
分析型 HPLC:聚焦 “質量控制與成分分析”,常見場景:
醫藥領域:藥品含量測定、溶出度測試;
食品領域:食品添加劑(如防腐劑)、農藥殘留、重金屬檢測;
環境領域:水體中污染物(如抗生素、VOCs)的定性定量。
制備型液相色譜(PLC):聚焦 “樣品純化與制備”,常見場景:
醫藥領域:藥物活性成分(API)制備、雜質對照品制備、多肽 / 抗體純化;
天然產物領域:從植物 / 微生物提取物中分離活性成分(如生物堿、黃酮);
生物領域: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純化(需溫和分離條件)。
2. 后續處理
分析型 HPLC:后續僅需 “數據處理”。通過色譜工作站(如 Empower、ChemStation)計算峰面積、保留時間,生成分析報告,無需處理實物樣品。
制備型液相色譜(PLC):后續需 “樣品后處理”。收集的餾分中含有大量流動相,需通過旋轉蒸發、凍干、過濾等步驟去除溶劑,得到高純度固體或液體樣品,部分工業場景還需與灌裝、包裝單元聯動。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