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泥濃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核心是利用物理信號(如光、超聲波)與污泥懸浮顆粒濃度的定量關系,通過檢測物理信號的變化,反推出液體中污泥(或懸浮固體 SS)的濃度。目前主流技術可分為光學法和超聲波法兩大類,另有微波法等小眾技術(適用于特殊場景),以下將詳細拆解各類原理的核心邏輯、工作過程及適用特點。
光學法基于 **“光的傳播特性與懸浮顆粒濃度相關”** 的物理規律,核心依據是朗伯 - 比爾定律(Lambert-Beer Law)—— 當平行單色光穿過均勻的懸浮液時,光的吸收 / 散射程度與懸浮顆粒的濃度、光的傳播距離成正比。根據光的傳播方式不同,又分為透射光法和散射光法,兩者適用濃度范圍差異顯著,常結合使用(即 “透射 - 散射復合光法”)以覆蓋更廣場景。
核心邏輯:測量 “穿過污泥樣品后的光強”,濃度越高,光強衰減越明顯。
核心邏輯:測量 “被污泥顆粒散射后的光強”,在一定濃度范圍內,散射光強與濃度正相關。
為解決單一光學法的濃度局限,主流工業傳感器多采用 “透射 + 散射” 復合設計:
低濃度時(如<1000mg/L),以透射光信號為主(散射光弱,信號不穩定);
中高濃度時(如 1000-50000mg/L),以散射光信號為主(透射光衰減過大,信號不可靠);
通過算法融合兩種信號,實現 0-100000mg/L(10% 濃度)的寬范圍覆蓋,兼顧準確性與適用性,是目前市政污水、工業廢水處理的方案。
超聲波法基于 **“超聲波在懸浮液中的傳播衰減與污泥濃度正相關”** 的特性,核心優勢是穿透性強、抗污染、不受液體顏色影響,適合光學法難以應對的高濃度、高濁度或含色素的場景(如污泥脫水環節、造紙黑液)。
超聲波(頻率>20kHz)在純凈液體中傳播時,衰減極小;但穿過含懸浮顆粒的污泥時,超聲波會被顆粒反射、散射或吸收,導致傳播能量(或速度)衰減 —— 污泥濃度越高,顆粒數量越多,超聲波衰減越顯著。通過測量超聲波的衰減量,可反推濃度。
傳感器探頭內置超聲波發射器和接收器(間距固定,即 “聲程”);
發射器向污泥液體發射固定頻率、固定強度的超聲波信號;
超聲波穿過液體時,部分能量被污泥顆粒消耗,剩余能量被接收器捕獲;
信號處理單元計算 “入射聲強(I?)” 與 “接收聲強(I)” 的衰減率(ΔI = (I?-I)/I?),結合預先標定的 “衰減率 - 濃度” 曲線,輸出污泥濃度值;
補充:部分超聲波傳感器會同時測量超聲波傳播速度(溫度會影響聲速,需內置溫度傳感器進行補償,避免溫度干擾)。
除上述兩種主流技術外,還有微波法、電容法等,適用場景較窄:
為幫助理解不同原理的差異,下表匯總核心參數:
無論采用哪種原理,污泥濃度傳感器的整體工作都需以下步驟,確保數據可靠:
信號發射:探頭(光源 / 超聲波發射器)發出穩定的物理信號(光 / 聲波);
信號交互:信號穿過污泥樣品,與懸浮顆粒發生作用(吸收 / 散射 / 反射);
信號接收:接收器捕獲作用后的信號(透射光 / 散射光 / 衰減聲波),轉化為電信號;
信號處理:內置芯片對電信號進行放大、濾波(去除噪聲),結合溫度補償(光 / 聲速受溫度影響)、校準曲線(預先標定),計算出濃度值;
數據輸出:通過標準接口(如 4-20mA 模擬信號、RS485 數字信號)將濃度數據傳輸至 PLC、SCADA 等控制系統,或直接在本地顯示屏顯示;
校準維護:定期用已知濃度的標準液(如 Formazin 標準懸濁液)校準,避免探頭污染、器件老化導致的誤差。
污泥濃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本質是 **“物理信號與濃度的定量映射”**:
光學法(尤其是復合光法)憑借低成本、寬覆蓋,成為中低濃度場景的主流;
超聲波法憑借抗干擾、高穿透,成為高濃度 / 復雜工況的補充;
實際選型需結合污泥濃度范圍、液體特性(顏色、氣泡、鹽分)、成本預算綜合判斷,同時需重視定期校準與探頭清潔,才能保證長期測量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