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研發快訊】近日,南京大學譚海仁教授團隊聯合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李永璽教授、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仁爍光能(蘇州)有限公司(簡稱“仁爍光能”)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團隊首創“氣淬輔助的原位涂層技術”,制備轉化效率達27.5%的柔性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并成功實現放大制備,大面積柔性疊層模組認證轉化效率達23.0%,創雙項世界紀錄,大幅縮小了柔性與剛性鈣鈦礦電池的效率差距。
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新一代光伏技術的核心方向。然而,長期以來,柔性基板上的器件制備往往依賴于旋涂設備結合反溶劑工藝,難以制備均勻、高質量的鈣鈦礦薄膜,導致其能量轉換效率(PCE)遠低于剛性電池,尤其是大面積模組的效率差距更為顯著,成為產業化的 “卡脖子” 難題。
“基礎研究必須帶著產業視角解題”該研究的牽頭人、南京大學教授譚海仁強調,“高校擅長從分子機制、材料特性等基礎層面突破,企業則更懂實際應用需求 —— 比如環境條件(常壓常溫)下的產業可行性與實驗室性能,兩者必須‘同頻共振’。” 譚海仁通過科技成果轉化于2021年創辦仁爍光能,他深知產學研協同的重要性。
此次研發合作中,南京大學團隊創新性地開發了“原位添加劑涂層策略”,在連續氣體淬火條件下,向濕潤的鈣鈦礦薄膜動態引入添加劑,精準調控結晶過程。“柔性模組的制備就像在粗糙的帆布上作畫,溶劑揮發時極易形成裂紋和孔洞,而我們的研究則像是為了對薄膜進行‘修復術’”論文第一作者李曼亞比喻道,“通過離子通道可以精準的輸送添加劑到缺陷處,盡可能地提升柔性基板上的薄膜質量。”
仁爍光能在本次研發中負責了工藝創新和資源支撐:“實驗室的小面積工藝無法套用至大面積模塊——基板平整度、涂層速度、氣體流量的微小波動,都會導致薄膜質量不均。”仁爍光能研發專家、南京大學博士后肖科說,“仁爍光能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全鈣疊層設備和工藝技術,在本次合作研發中,仁爍光能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將實驗室研發的"動態結晶控制"技術轉移到工業級狹縫涂布設備上,在30×40cm²的柔性基板上實現寬帶隙薄膜的單次成型。
本次校企合作結出了豐碩果實:小面積(0.049 cm²)柔性全鈣鈦礦疊層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達到 27.5%,首次實現的大面積模組(20.26 cm²)經認證效率達 23.0%,均刷新同類器件的世界紀錄。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基于模組尺寸展示了優異的機械穩定性:在10毫米彎曲半徑下(相當于1%拉伸應變)可以承受10000次折疊,保持初始效率97%以上。同時,熱循環條件、MPPT(最大功率點追蹤)條件、紫外預處理條件下的模組也分別展示出穩定性改進效果。“這可以使柔性光伏真正具備實用價值,因為我們是基于要落地的目標去尋找解決方案的”論文共同通訊、南京大學李永璽教授強調。
成果價值:全面開啟曲面輕質能源市場拓荒之旅
柔性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具有輕量化、低成本、可彎曲、高效率等特性,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仁爍光能將以此為始,進一步深化量產工藝,針對不同場景,陸續推出不同類型的柔性鈣鈦礦光伏組件。在建筑領域,將通過開發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產品,美化建筑、點亮城市的同時,悄無聲息地實現城市建筑的能源化變革;在移動消費領域,開發便攜移動電源,為手機、新能源汽車、檢測設備、乃至人體智能服裝在戶外提供電力;在航空航天領域,通過貼附或獨立成翼,滿足無人機、航天器的能源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施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本項科研合作正是當下校企聯合創新實踐的縮影。南京大學課題組重在基礎研究和技術原始創新;仁爍光能意在滿足市場需求,持續推動量產工藝優化。雖研究方向、科研資源方面各有側重、各有優勢,但創新致用是雙方共同的目標。2023年,南京大學同仁爍光能共建了“鈣鈦礦光伏校企聯合實驗室”,仁爍光能以技術合作開發方式開啟了校企聯合創新之路。在具體合作研發中,雙方通過項目人員聯合辦公、每日會商總結等方式在彼此之間建立了穩定高效的溝通機制。本次科研合作中,雙方都基于產業化導向,從基礎研究和規模工藝角度進行交叉研究、互相支撐。
“科技創新不能‘關起門來搞’,產業創新也不能‘摸著石頭過河’”譚海仁教授總結道,“柔性鈣鈦礦技術的突破,本質是‘學界出題、產研解題、企業答題’的協同結果。該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發表。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基礎研究突破 — 中試放大 — 產業轉化”的合作模式,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