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產業報道】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牽頭完成的“空間計算光學立體成像關鍵技術及其應用”“大口徑光學系統雜散光測試技術及應用”“水環境多模態精細光譜觀測監測關鍵技術及應用”“全海深無線藍綠光通信關鍵技術攻關及應用”等4項科技成果順利通過陜西省技術轉移中心組織的鑒定。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應紅、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等專家組成的相關評審組,通過線上、線下會議的方式進行評審,經過質詢和討論,各評審組認為成果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一致同意以上成果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邵曉鵬教授帶領團隊完成的“空間計算光學立體成像關鍵技術及其應用”成果,面向國家空間重大任務需求,完成了多維光場信息計算感知模型、高精度立體信息解譯、重建誤差修正方法,相關成果成功應用于我國多項重大任務中,實現了高精度空間計算光學立體成像能力,具有重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趙建科研究員帶領團隊完成的“大口徑光學系統雜散光測試技術及應用”成果,面向我國空間大口徑相機雜散光測試的重大需求,構建了“多機制耦合 BRDF 參量化模型+多譜段環境空氣散射效應理論”,提出了“離軸反射光路+雙圓柱型消光腔耦合”測試架構,發明了“大動態探測+系統原位測量”標定技術,成功研制出系列大口徑光學系統雜散光測試裝備,已成功應用于我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某衛星、風云衛星、創新系列衛星、空間引力波探測等國家重大項目的百余項大口徑光學載荷的雜散光性能測試與驗收,為載荷設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數據支撐。
胡炳樑研究員帶領團隊完成的“水環境多模態精細光譜觀測監測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針對傳統水環境監測問題和需求,提出了雙光路主動校正連續精細光譜原位分析、近端偏振高光譜凝視遙感觀測、自聚焦空基畫幅型高光譜成像遙感監測等方法與技術,創建了基于多維多尺度立體協同觀測與動態預警預測技術的空-地-水-網一體化業務監測體系,突破了精細光譜、偏振多維、畫幅光譜、立體協同等關鍵技術,實現了空時水情變化的快速監測,為科學研究和業務觀測提供了國產自主可控的技術裝備,有力推動了水環境觀測監測技術裝備領域的進步,相關技術裝備已批量用于大型地表水系、生活用水等領域,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與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謝小平研究員帶領團隊完成的“全海深無線藍綠光通信關鍵技術攻關及應用”成果,面向我國海洋科考、資源勘探等領域對水下高速信息聯通的重大需求,提出了基于多路時-空并行同步合成的高功率高速光信號產生方法、基于鋒芒光束波前動態智能調控的長距離穩態光場傳輸方法、以及水下強背景光環境下亞光子級信號的大動態自適應提取與重構方法等,研制了水下長距離高速無線光通信系統裝備,在國際上首次應用于萬米海深載人科考、海底無人科學實驗等國家重大任務,并在海洋油氣管道鋪設無人化監測等領域開展推廣應用,具有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未來各科研團隊會根據專家組的建議進一步突破關鍵技術,擴大應用,創造更多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