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科普】當 “電池家族” 不斷涌現新成員時,一款來自中國的新型電池近日登上《自然》雜志,引發全球關注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不僅開發出新型氫負離子電解質,更成功組裝出全球首塊氫負離子原型電池。這一突破,終于讓長期停留在 “概念階段” 的氫負離子電池,邁出了從理論到實驗驗證的關鍵一步。那么,這款 “新鮮出爐” 的電池,到底有何特別之處?它又是如何攻克行業長期難題的?
要理解氫負離子電池的價值,得先從 “氫” 這個元素說起。作為未來清潔能源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氫通常以三種形態存在:氫正離子、氫原子和氫負離子。其中,氫負離子堪稱 “潛力股”—— 它反應活性強、電子密度高,天生就是理想的能量載體。從工作原理來看,氫負離子電池和我們常用的鋰離子電池有相似之處,都是通過離子在正負極之間 “穿梭” 實現充放電,只不過前者的 “能量搬運工” 從鋰離子換成了氫負離子。
可就是這樣一種看似 “路徑清晰” 的電池技術,卻在過去很長時間里被困在 “概念牢籠” 中。論文通訊作者、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陳萍道出了關鍵難題:一直找不到一款 “全能” 的電解質材料。要知道,電解質是電池的 “橋梁”,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核心要求 —— 高離子傳導性(保證離子順暢移動)、高熱和電化學穩定性(避免高溫或充電時 “出故障”),還要能和電極完美匹配。少了任何一點,電池都無法實際應用,這也是氫負離子電池遲遲無法落地的核心原因。
此次大連化物所團隊的突破,恰恰就藏在電解質的創新設計里。他們采用了巧妙的 “核殼結構” 策略:用氫化鋇作為 “外殼”,包裹住內部的三氫化鈰。這種設計像給電解質加了一層 “保護罩”,既讓氫負離子能高效傳導(高離子電導率),又抑制了電子的無用損耗(低電子電導率),同時還扛住了高溫和電化學反應的考驗,完美解決了此前的 “材料困境”。
光有好材料還不夠,電池的實際性能才是 “硬指標”。實驗數據給出了令人驚喜的答案:這款氫負離子原型電池的正極,首次放電容量就達到 984 毫安時 / 克 —— 這個數值遠超不少現有儲能材料;即便經過 20 次充放電循環,容量仍能保持在 402 毫安時 / 克,穩定性表現亮眼。更關鍵的是,團隊還進一步搭建了疊層電池,將電壓提升到 1.9 伏,成功點亮了 LED 燈。這小小的一盞燈,卻證明了氫負離子電池不僅能 “存電”,還能真正為電子設備 “供電”,打破了 “紙上談兵” 的質疑。
如今,氫負離子電池已經打開了全新的儲能技術路徑。陳萍研究員介紹,它未來有望在大規模儲能(比如為電網儲存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儲氫(結合氫能產業鏈)、移動電源(小型電子設備或交通工具)等領域大顯身手。接下來,團隊還將聚焦核心材料的優化,進一步提升電池性能,拓展更多應用場景。
從 “概念” 到 “實物”,從實驗室數據到點亮 LED,中國科學家研制的氫負離子原型電池,不僅為電池家族增添了 “實力派” 成員,更給全球綠色能源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方向。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身邊的儲能設備,就會因為 “氫負離子” 的加入而變得更高效、更環保。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